首先在现实中,此类共同体构成是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将不同的国家置于不同的分工体系中,从而使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成为一种自然秩序,并在国际秩序运行中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不断加以合理化。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人类离原始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又远了一步。而如果智能技术被用以改变种族的素质,那么,也会出现不同国家的族群之间在能力上的不平等,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导致国际间冲突的加剧。
然而,要让阿尔法狗具有柯洁那样的因失败而导致的挫败感,应该比其学会如何战胜柯洁要复杂得多。人工智能的社会也会导致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社会整合过程失去价值。的确,任何意义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都会增强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控制,从而加深对于自己的认识。从总体的倾向来说,《周易》认为技术的发展与礼乐社会的建立之间应是一个顺接的关系,并不主张借助技术来征服自然,而是试图建立起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三、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的进化还是异化 前文已经指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能的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除了徐光启、方以智等少数思想家之外,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缺乏对于科学现象的探究和关注,这导致中国的哲学家所关注的范围相对狭隘,实质上对人生活的处境也难以有深刻的认识。这背后,都体现了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我认知的过程。与天人合一说相关,先秦哲学重视人的精神生活,认为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
又儒家重义轻利,而墨家的兼爱则以实利为标准,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先秦儒家基于等差之爱的思想所提出的五伦十义,确立了古代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传统礼教的核心。和就是会聚不同事物而使之得以平衡、统一。提出了以刚健自强为宗旨的人生观,提倡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魏晋时代则孔老兼崇,新老学和新庄学相继问世。生命短暂与追求永恒是人的最根本的悖论。
又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君臣有义,是说话君主对臣子应当仁爱,臣子对君主应当尽忠。今就其荦荦大端,分四项作一简述。儒道两家的两个传统,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导向。
九个大九州外,另有大海环绕,大海外为天地的边际。他认为一个人奢侈享受,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先秦儒家哲人重视维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保持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稳定,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价值、权利与责任,重视不同社会角色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贵族巫、史掌管文化教育。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己想自立,也要帮助他人自立,自己要有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去获得成就。
群己关系是先秦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探讨的又一重大课题。(《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3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东西方两位学者的论断,展示了当代东西方思维相互结合的新方向。
孔子之孙子思作的《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君子而时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一、先秦哲学的形成 中国先秦哲学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成因深刻而复杂。(四)整体·变易·对待·中庸 与精湛深邃的哲学内容相应,先秦时代的思维方式也是多姿多彩而富有的特色的,既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也有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而丰富的辩证思维正是先秦哲学思维的一大特色。孔子赞成和而不同的观点,同时又宣传中庸观念。进而孔子又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强调整个社会的大和谐。韩非强调许多事物是不可两立的,如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天人合一说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自己与他人是同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应当说,仁爱和兼爱两说都闪耀着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本。在世界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逐渐形成了古代三大文明区,相应地,在这些地区又分别形成了被称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的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当时阐发此说的有孟子和庄子等,他们分别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说。死亡与不朽也是先秦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说,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了价值依据。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与人应该互相敬爱,和谐共处。
先秦时代著名的军事学著作《孙子兵法》也包含着丰富的对待观点,如其中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说,战争的一方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全面地了解、掌握敌对一方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庄子主张不毁伤自然,对文明社会则具有警钟长鸣的意义。
道家是隐士之学,故不列为显学。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当时曾讨论死而不朽的问题,称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比利时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耗散理论创始人普里戈金也说:我相信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把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按军功大小确定爵位的等级。
孟子(约前372—前289)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总结了天和人相通的观点。这是试图将世界大地、海洋联贯为一体,并给以整体性的说明。战国时代,在哲学上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三家。孟子认为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性,而人们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能知天。
墨子重视实际利益,他还把兼相爱和交相利结合起来。(《论语·为政》)他以情感、认知完全符合道德准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究天人之际,主要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自然与人为关系为重点。儒学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它的基本观念主导了中国古代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民俗学等广泛的文化领域,这就表明: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
自远古以来,中国先民们栖息繁衍于东亚大陆,在这块土地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生生不息。废除井田,准许土地买卖。